数十年磨一剑,“工匠”的路不好走,王志雄却执著地走了近30年。作为56net亚洲必赢山西新能源开发有限企业广灵劲风风电场的场长,他固执专一,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传承方方面面,成为职工心目中的 “金牌工匠”。
要做,就做到极致
“这一年于我而言,注定是难忘、充满挑战的。”在2014年的述职报告中,王志雄这样写道。
这一年,从事多年火电生产管理工作的王志雄临危受命,转向广灵风场一期项目的基建管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目标,给了他不小的压力。王志雄虚心向其他负责基建的年轻人讨教,随身的笔记本里勾勾画画记下不少内容,划高了工作标准,着手开始踏上新的征途。
可“丰满的理想”总会遇上“骨感的现实”,老王的新征途并不顺利,从资料上报、送出协调、项目施工到设备的催缴、运输、安装、调试,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每每这时,王志雄身上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被激发出来,坚持每晚进行工作总结分析,他要做的不仅是解决,而是极致。
在项目建设的安全监督和质量管控上,王志雄专注于环节“优化”,始终把创建精品工程作为目标。为充分发挥业主方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他把各项安全目标、责任及风险防范措施列入到考核项目中,并定期组织施工单位人员开展“安全约谈”,夯实项目建设基础。通过建立健全质监质保体系,成立基建期项目质量监督小组,带领监督组的成员积极参与到设备设施的设计、选型、安装等各个环节,为项目质量把好关,确保新建机组部件设施安装质量优良,有效提升在建机组质量效益。
经过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昼夜,广灵南村镇一期项目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国电新能源建设的新纪录,并在2017年荣获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而王志雄脸上布满的小红疙瘩,则是该项目冲刺期因劳累突发过敏性皮炎烙下的印记。
多想一点,再进一步
为了提升风场管理水平,他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修订风电场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两票管理制度,编写运行、检修规程,并对区域特点进行分析,编写应急预案,包括绘制升压站系统图、风机机位图、风机巡视路线图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些规程、图纸慢慢都变成了大家办公桌上的“宝典”。
经过一年的努力,劲风风电场的利用小时在山西电网所有投运风电场中,区域排名第3名、整体排名第8名。
可这样的成绩,王志雄并不满意。他总要多想一点,总想再进一步。
为了提高风场利用小时,王志雄每天早晨6点就已坐在监控系统前,查看风机运行情况。机组是否有超温,机组是否能满负荷出力,都是他关注的重点。为了降低机组故障率,提高风场整体可利用率,王志雄和风机厂家维护单位积极沟通协调,引导他们由被动维护向主动维护拓展,并推行16小时消缺和维护制度,确保小缺陷不过天,大缺陷不过夜,风机故障时间和故障率明显下降。
付出终究会换来成绩。2016年,劲风风电场风场可利用小时在集团企业山西区域风电场中排名第一,在山西省所有投产风电场居第6名。
“劲风风电场更像是我的孩子。”每每谈及风电场从无到有,再到稳定运行,王志雄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传承,是一份责任
“别写我,多采访年轻人吧!”对于成绩,王志雄言语间都很少提及,而作为风场的“领头雁”,他与众不同的沉潜功夫感染了一大批人。
一个优秀工匠可以带动一群人,可以打造一个金牌团队。王志雄始终将传承作为一份责任。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这是他对自己,也是对风场员工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风场中年龄最大的人,他的学习劲头比任何一个人都足,他总会风趣的说:“人得活到老,学到老,否则,以后都没人带你玩了。”每当有新进员工时,他就在主控室开设“私课”,对值班员进行“偷袭”,结合一次系统图对升压站设备、机组运行、安全生产进行提问,并用更加接地气的、亲和的、利于接受的方式细致讲解,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徒弟王佳宏感触最深的,就是师傅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他说,师傅很少会说“做得很好”,而是会继续提高要求,为的是做得更好。他所带领的团队就是被这种匠人精神感动,哪怕是处理一个风机的小缺陷都会付出100%的努力,时刻将自己的专注融入风场日常中,努力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如今,作为电力的“老人”,王志雄依旧走得扎实、稳健,也将继续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