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迹概况:他矢志不渝扛起朝阳热电项目铁路专用线施工的重担,从开工到投运,倾注了八年的心血和汗水,创造了铁路专用线配套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运的新纪录。他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彰显了一位工程建设者的固执与担当。
2017年12月12日,56net亚洲必赢朝阳热电有限企业首列运煤火车通过铁路专用线顺利入厂并成功完成翻卸,实现了同类项目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运的新纪录。这个壮举将记载在朝阳热电项目建设的史册中。
光荣与成绩背后,饱含着一个人的八年艰辛付出。这个人,就是朝阳热电燃料管理部主任助理李振洋。
重担压肩志更坚
2009年,因工作需要,李振洋由燃料部调入工程建设部,负责总图、输煤与铁路专用线工程。从设备检修管理到工程建设管理,全新的领域,全新的角色,全新的标准和要求,让这个不服输的青年检修专责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他按下所有业余爱好的“暂停键”,开始恶补工程管理常识。人们见到他时,不是在向设计人员学习,就是在向兄弟单位工程人员请教。
铁路专用线工程历来都是块硬骨头,上到铁道部、铁路局、政府部门,下到企业、村民组,协调过程极其繁杂,处处都受牵制,很少有火电项目能达到“三同时”要求。
铁路专用线工程经历了三次可行性研究设计、一次初步设计、二次施工图设计……专用线工程终于通过了设计,好不容易到了开工准备阶段,却又因节约建设成本需要再生波澜。他不得不再与铁路局协调建设方案。
在利益博弈之间,他记不清有多少次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他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终于啃下了最硬的骨头,敲定了断道施工方案,取消了与发电厂无关的一些设计环节,节约直接投资2亿多元。
短暂的欣喜之后,铁路专用线工程却再度陷于僵局。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地方政府无法保证方案中三处平交道口的管线迁改和引道建设。
“等下去,‘三同时’遥遥无期;不等,就要重新研究施工方案。”面对不知看了多少遍的施工图纸,他再次投入到设计中,一连几天都在看图纸、查资料、画草图……
当他拿着自己勾画的铁路专用线平面、断面草图找到设计院,又经协调召开了二次设计研讨会后,确定方案可行。得到铁路局肯定后,铁路专用线工程重新驶入正轨。
东奔西走攻难关
“原本以为十多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施工起来总该轻松一点儿吧!”李振洋说,“谁知道要协调政府、企业,还要与周边群众打交道,方方面面的工作……难度系数五颗星!”
面对困难,他咬紧牙关,再次投入到铁路专用线的施工组织协调上。
铁路专用线工程穿过半个城区、三个平交道口,还有多家企业和村庄,拆迁、征地、施工组织,都与政府、企业和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涉及到的企业和群众经常出来阻工,他就苦口婆心地劝说说明。
“李工,又有阻工的了!”从施工到竣工,李振洋和他的同事记不清有多少次接到施工单位这样的电话。至今,他能记得的就有七起企业、三十余起群众阻工与补偿事件。至于铁路专用线两侧的电缆、光缆、城市管网,涉及产权单位多,管网排查困难,迁改量大,更是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
每天没遍数地跑现场实地调查,施工现场他全都了解。这让他在迁改问题上掌握了主动,经过半年时间的拉锯战,市政府最终同意了朝阳厂提出的迁改方案。节省投资近500万元。
熟悉现场,让他能更好地掌握工程质量。从路基填筑到线路敷设,大到桥梁施工、小到钢筋绑扎,他各个环节都认真检查,叫停整改不下百余次。
在排洪沟中桥施工时,由于设计单位对洪沟底部管线估计不足,导致洪沟桥无法正常开槽,他创造性地提出将基础大开挖改为桩基础,避免了管线迁改,破解了施工难题,降低了工作量,保证了施工进度。
“在18个月的施工周期中,虽然人累瘦了,皮肤晒黑了,但是换来了整个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值得!”他的回忆,带着满满的收获。
固执的铁路建设者
“铁路专用线施工是重点,验收通车是难点。”施工结束了,验收通车还有许多协调工作要做,他深知其中利害关系。
为了确保验收顺利通过,按照铁路总企业的相关规定,他逐条逐项梳理,并邀请铁路局各站段的主要领导和技术人员亲临现场检查,共计提出314条整改项目。他按照影响铁路开通来区分整改项目的轻重缓急,有针对性地督促施工单位加班加点,分步整改。仅用21天时间,所有项目全部完成整改并验收合格。2017年9月12日,铁路专用线一次性通过铁路局竣工验收;9月27日,铁路专用线正式开通。
“这回该歇一下了吧!”铁路专用线开通后,同事问他。谁知第二天他又风尘仆仆出现在铁路现场上。原来铁路来煤在即,翻车机系统的验收又迫在眉睫。被领导点将的他,又开始承担起翻车机系统验收的重担。七天时间,他干了别人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创下了沈阳铁路局辖区内获取合格证时间最短纪录。
随后,他又辗转奔波于沈阳、阜新、锦州等城市,用五个工作日完成了运输协议、取送车协议、站检协议、道口看护协议等七个文件的谈判、会签,为铁路专用线最终投运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火车煤一列接一列入厂后,他却悄悄消失了一周。原来,他血糖值达到二十多毫摩尔每升,不得不去医院输液降糖……
“不到最后一公里,绝不放弃。”这就是他,一个工程建设者的固执。
|